|
|||||
|
|||||
“把每項工作都當作考題,把每個案件都當作戰役”,這是電建水電開發公司基層法務工作者吳華鋒常掛在嘴邊的話。這位1996年出生的法務專員,入職七年來默默搭建起公司法律事務管理體系,參與處置法律糾紛案件20余起,實現案件風險“零失控”。 搭體系,讓管理有章可循 “好的制度能讓復雜問題變簡單。”吳華鋒牽頭梳理的《能源行業新法新規解讀評析指南》,按季度發布法律法規識別清單,搭建起覆蓋兩級公司的動態法規庫,讓政策解讀從“大海撈針”變為“精準導航”。 針對抽水蓄能項目投資風險,他牽頭編寫《投資協議法律合規審核要點和風險防范指南》,系統識別10類風險點,提出12條應對策略,形成2套審查清單和示范條款,讓項目投資從“經驗驅動”轉向“標準先行”。 同事們評價:“他的指南就像法律合規的‘導航儀’,既能預警風險,又能指明路徑。” 強預防,做好風險防火墻 “過去是救火隊,現在要做防火墻。”農民工權益保障一直是公司重點關注問題,吳華鋒將法治思維融入民生保障,創新構建“公司—監理—參建單位”三級監管機制,通過周報月查、現場摸排、風險預警等組合拳,壓實施工單位主體責任,以監理單位筑牢工資發放第一道防線,以業主單位統籌協調后端保障。 全年開展專題會議及現場調查20余次,成功化解多起索薪隱患,實現春節前欠薪“動態清零”,重要節假日期間零上訪、零投訴。 撰寫的《淺析建設項目農民工工資支付風險防控》論文在《水利水電施工》期刊發表,將實踐經驗升華為理論成果。 重細節,破局索賠案 2019年某公司發電機組遭遇定子鐵芯變形,保險公司以“不屬于保險事故”為由,拒絕賠付。 為啃下這塊“硬骨頭”,吳華鋒跟隨團隊駐扎電站現場收集資料,調取機組運行日志尋找答案,對比不同年份的機組設備變化。 “以前覺得法律工作就是看條文,這次才真正理解‘證據在現場’的意義。”他在工作筆記中寫道。 歷經30天取證、八次庭審,律師團隊提交173頁技術論證報告,最終成功獲賠,創下同類案件索賠金額新高。 “能參與這樣的案件,讓我對‘專業’二字有了更深理解。”吳華鋒感慨道。 守生態,見證企業綠色擔當 2023年足木足公司巴拉環境訴訟案,是吳華鋒最難忘的經歷。為收集證據,他跟隨環保團隊深入河道,目睹技術人員在暴雨中搶測水質,記錄到施工方為保護魚類調整作業時間。“那些裝在試管里的水樣、凌晨監測的數據,讓我看到公司對環保的認真。” 案件四次開庭期間,他整理的證據材料中,不僅包含法律文書,還有企業自主實施的生態修復記錄,投資建設的魚類增殖站照片,連續數年放流魚苗的影像資料。“這個案子讓我明白,法律工作不僅是防范風險,更是守護企業的社會責任。”最終該案件贏得一審、二審全面勝訴,更入選四川省法院“十大典型案例”,為行業生態保護類案件提供了標桿范本。 從案件攻堅到合規創新,從風險防控到民生護航,他以專業為筆、以責任為墨,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法律“守門人”不平凡的篇章。 |
|||||
【打印】
【關閉】
|
|||||
|